从目的导向看耗材价格风波
近日,作为心冠病手术常见高值耗材冠脉支架纳入了国家医用耗材集采清单之中。而今年下半年,全国各地开展了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报量的工作,并逐步从地区耗材集中采购到多省组成医用耗材集采联盟推进,耗材集采品种也在不断扩大。
从耗材价格调整来看,医用耗材集采也经历了“4+7”带量采购的价格断崖式下跌的情况。据了解,8月13日,重庆、贵州、云南、河南四省市进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包含吻合器、补片、胶片3类医用耗材共34个产品分组,全部竞价议价成功,平均降幅达64.77%,降幅为97.76%。以某国内**吻合器供应商为例,其降幅较大的产品由5500元降到123元,另一款产品从4000多元降到100元左右,价格降幅巨大。
此外,全国统一耗材编码,“两票制”、“一票制”,医保支付方式改革,DRGs单病种付费,以及对代表的限制等多项医改政策,一次次在器械行业掀起风波,药企面临大面积利润下滑,甚至惨遭淘汰。站在药企的角度上,我们不禁思索,耗材价格的调整是否弊大于利?
10月17日,发布于中国纪检监察报的报道《斩断医疗贿赂利益链》给我们提供另外一个视角。根据监察员的报道,浙江某县人民医院原药剂科一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收受1019万余元的回扣。而这样的案件绝非个例,价格招采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公开可查的判决文书统计,2016年至2019年间全国*制药企业中有**过半数被查实存在直接或间接给予回扣的行为,其中频率的企业三年涉案20多起,单起案件回扣金额**过2000万元。
这也反映了医用耗材在价格上存在明显的虚高成分,而这部分在生产成本上叠加的高额流通成本通常是由病患终端来承担,看病贵也就不足为奇了。回扣腐败问题的不断发酵,产品价格虚高,不仅导致市场垄断涨价,还直接影响了医保的大量流失。在此背景下,国家通过行政、经济手段严厉打击腐败、规范行业尤为重要。
9月16日,医保局正式发布了《关于建立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的指导意见》,并规定2020年前各地将建立起行业征信“黑名单”制度。以此为基础,购销中的回扣、涉税违法、扰乱集中采购等行为将被列为失信行为,面临中止挂网、采购,甚至全国联合处置等处罚。
就目前而言,现行的医用耗材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小、散、乱”的问题比较**,且名称不规范,编码不统一,数据难以比对。国家层面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编码体系,增加了招标采购、医保支付、价格监测、监管等工作的难度。因此耗材“6+3”集采的推进步伐对比“4+7”集采会有所放缓。对药企来说,耗材国采并不完全是负面影响,它将实现薄利多销,全国性的市场体量比地区垄断要大的多,但前提是具备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